×
医院新闻
痛风治疗误区多 “老司机”也得大“翻车”
发布时间:2024-09-11 阅读数:81 来源:原创
分享:

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,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,饮食结构的改变,痛风在现代人的词典中并不陌生,目前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1%~3%,呈逐年上升趋势,男性多见,并有年轻化趋势。尽管很多痛风患者对该病的发生发展、治疗方法、结局转归看似烂熟于心、轻车熟路,自诩久病成医的“老司机”,但其实仍存在不少认识误区,“翻车”的风险随时相伴,本篇仅以痛风急性期治疗为主题,结合2023年《痛风诊疗规范》、《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》中的最新指导内容,来揭开痛风治疗上的五个大“坑”,阐明解决之“路”。

太长不看

1.痛风急性期避免立即降尿酸治疗;

2.秋水仙碱提倡早期、小剂量、长程使用;

3.急性期避免单药过量使用,联合用药可增效、减毒;

4.合理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;

5.中医药内服、外治综合治疗急性痛风。

误区1 痛风是因为尿酸高导致的,发作了要立即降尿酸

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(MSU)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,其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。但其实,痛风急性期血尿酸不一定升高,平时血尿酸已有升高的患者反而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血尿酸下降。急性期时,人体内血尿酸的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波动,导致活动的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处,引起关节红肿热痛。由此可知,并非仅高尿酸会导致痛风,血尿酸波动也可导致痛风急性发作。如果在急性期立即降尿酸治疗,只会进一步加剧血尿酸波动,致使痛风发作久久难愈。

对策1 降尿酸非一日之功,发作期莫着急加药

不建议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开始时使用降尿酸药物,须在抗炎、镇痛治疗1-2周,关节肿痛好转后,重新复查血尿酸,届时根据当前血尿酸水平,酌情加用。需要指出的是,对于已经稳定服用降尿酸药物较长时间的痛风患者,若再次出现痛风急性发作,则无须完全停用降尿酸药物,可同时进行抗炎、镇痛治疗。

误区2 秋水仙碱是“神药”,需要吃到“拉肚子”

秋水仙碱通过抑制白细胞趋化、吞噬作用及减轻炎性反应发挥止痛作用,是治疗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。但目前秋水仙碱的用药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为:“每1-2小时服0.5-1mg(1-2片),直至关节症状缓解,或出现腹泻或呕吐,达到治疗量一般为3-5mg(6-10片),24小时内不宜超过6mg(12片)”,但根据此种服用方式,其治疗量极易过量,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,但伴随着较多的不良反应。秋水仙碱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,常见有腹泻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反应,同时可能出现肝、肾损害及骨髓抑制。所以,目前的专家共识已不推荐秋水仙碱在说明书上的用药方式。

对策2 用药时机宜早,用药剂量宜小,用药时间宜长

秋水仙碱最宜在痛风急性发作12h内开始用药,超过36 h效果明显下降。建议应用低剂量秋水仙碱,首剂1mg,1 h后增加0.5 mg,12 h后按照0.5 mg,1~3次/d。小剂量秋水仙碱也同时被推荐应用于痛风间歇期的预防发作治疗,可维持3-6月。用药期间,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。对于用药前已有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或减量使用,透析患者禁用。

误区3 “消炎止痛药”一片不行,就吃两片、三片甚至更多

“消炎止痛药”是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常选用的药物,其药用名为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,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环氧化酶(COX)抑制剂(如双氯芬酸、醋氯芬酸、吲哚美辛、布洛芬)和特异性COX-2抑制剂(依托考昔、艾瑞昔布、塞来昔布)。但无论是哪种NSAIDs,均存在“天花板效应“,即消炎止痛疗效达到一定程度后,其作用不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,盲目加量仅增加不良反应。NSAIDs药物不良反应包括:消化道溃疡、出血、穿孔等胃肠道风险、肾功能损害、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。所以如果已按照说明书足量服用NSAIDs药物,疗效仍欠佳就不应该超说明书用量继续使用。

对策3 NSAIDs类药物不盲目加量,联合用药来助力

对于严重痛风发作患者,可在控制炎症药物(秋水仙碱、NSAIDs、糖皮质激素)中选择2种联合治疗,通俗地讲,可以称为“3选2”。联合方案可以酌情选择2种药物足剂量,或1种药物足量联合1种药物预防剂量。需要指出的是,联用药物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进一步加重药物不良反应。

误区4 痛风吃药无效,还得“挂水”、“打针”有效

有些痛风患者表示,急性发作期从来不吃药,挂水3天包好,实在痛得不行关节腔里打1针,但往往是这一类痛风“老司机“,最后成为了痛风”老病号“,经年累月,出现反复关节肿痛、痛风石多处沉积、发作期与间歇期分界不明显、吃药、挂水疗效变差,这都是痛风慢性化的表现,他们反复去挂的水、打的针,一般就是糖皮质激素,且为长效制剂,如地塞米松。如果一味追求见效快,长期反复使用,又忽视间歇期的规范治疗,最终不免出现痛风慢性化及一系列的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: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水钠潴留、感染、胃肠道出血、骨质疏松、关节软骨破坏、股骨头坏死等。

对策4 口服激素“短平快”,关节腔注射需谨慎

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发作伴全身症状、或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使用禁忌、或肾功能不全者。一般推荐泼尼松0.5 mg·kg-1·d-1连续用药5~10 d停药,或用药2~5 d后逐渐减量,总疗程7~10 d,不宜长期使用。若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大关节时,或口服治疗效果差,可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,但需排除关节感染,并避免短期内反复注射。

误区5 中医都是“慢郎中”,痛风急病需“偏方”

有一些痛风患者认为中医治疗的都是慢病,痛风属于急性关节病症,见效不快,但当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后,又转投“偏方”、“秘方”,而这类“偏方”、“秘方”往往是多种西药的混合物、或者大剂量不知名的植物药,服药后,一部分病好了,也有一部分没好,但均存在较高概率的毒副作用。但其实,中医药治疗痛风早在宋金元时代就已有临床实践经验,朱丹溪创立了“上中下通用痛风方”,到了现代更是积累、传承了丰富的临证辨治经验。

对策5 放弃“偏方”,急性期中医药内服、外治增疗效

中医药在痛风的治疗上,健脾泄浊化瘀均为基本治法,贯穿治疗始终,常用药物有薏苡仁、苍术、土茯苓、菝葜、萆薢、虎杖等。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,关节红肿热痛,中医常见辨证为湿热蕴结证,治以清热利湿、消肿止痛,经典方剂代表为四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,方中常用药物有黄柏、苍术、薏苡仁、牛膝、当归、羌活、防风、升麻、苦参、黄芩、茵陈、知母、猪苓、泽泻等。同时可以加以中医外治法,采用中药涂擦、封包局部关节,以达清热祛湿、消肿止痛之功效,外用中药内常含大黄、黄连、黄柏、芒硝、栀子等。

结语

早期痛风一般预后良好,经规范治疗,多数患者不影响工作生活。但若长期误治、失治,也有不少患者晚期遭受关节疼痛畸形、内脏损害、糖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病痛折磨。在痛风的临床实践中,存在着种种误区,不一而足,但希望通过本文揭示一部分误区,使急性期痛风患者们及早知晓,少走弯路,规范科学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,早日康复!


专家简介



技术支持:奥远科技